“啰嗻”附识

“啰嗻”附识

(2022-03-18 08:12:08)

一、“啰嗻”不见于典籍,但其异体“啰唣”、“啰噪”在古汉语应用中很活跃。

二、“啰唣”中“啰”读“鲁何切”,“唣”读“昨早切”(《广韵》),现代汉语念luózào,义1指吵闹,例见《水浒传》第二回:"这厮们既然大弄,必然早晚要来俺村中罗唣。"和明汤显祖

《邯郸记·度世》:"那先生被我们罗唣的去了,我们也去罢。"义2指调戏,例见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琐》:"又欲视其裙下双钩。女俯首笑曰:'狂生太罗唣矣!'"和《天雨花》第二十回:"当街罗唣千金女,该当甚么罪和名。"义3指说话啰嗦,例见《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大爷好没正经,怎么在佛前罗唣。"和清佚名

《亡国恨·海蹈》:"休说君儿、臣儿、人儿、民儿,赚入圈和套;就是女同胞,也受他罗唣。"

三、“啰噪”的“噪”读“苏到切”,现代汉语亦念luózào,义1犹吵闹,例见《西游记》第八十三回:“不须啰噪,但依我分摆。”义2犹打扰,例见明汤显祖《紫钗记·纳聘》:“他还要三五顿夜饭吃,要啰噪你。”

四、近代作“啰嗦”,现代汉语念luo第一声 suo第一声,指多言扰人,例见《红楼梦》第八回:“

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嗦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和《文明小史》第三十七回:“原是怕他们啰嗦的意思,却被仲翔猜著。”现代汉语用例见鲁迅

《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总之都是些啰嗦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粤语作“啰唆”。

五、从典籍用例可见,“啰嗻”是“啰嗦”的本字,通用汉语和粤语“啰嗦”的读音和意义一致。

六、连绵词“牢骚”是“啰唣”的异体,“牢”读“鲁刀切”,“骚”读“苏遭切”(《广韵》),现代汉语念láo

sao第一声,意义限缩指表示不满的言语,例见明陆世廉

《西台记》第四出:“忧焦!知己真难报。牢骚!英雄恨未消。”又见《儒林外史》第八回:“那知这两位公子,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元,入翰林,激成了一肚子牢骚不平。”和清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邝露》:“

湛若为人好詼谐大言,汪洋自恣,以写其牢骚不平之志。”引申指郁闷,例见《花月痕》第五回:“大抵秋菊春兰,各极其胜,究竟秋菊牢骚,不及春兰华贵。”

七、“啰哩啰唆”是“啰啰唆唆”的变体,“哩”的粤音念ni1,类似的例子还有“糊哩糊涂”(糊里糊涂)。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LK8061g】啰嗻

后一篇:【TZ0434】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