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是怎么来的?
春节,又称中国新年或农历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春节起源的传说 春节的起源与“年”兽的传说密切相关。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除夕就会出来骚扰村民,伤害人类。人们发现“年”害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于是每到此时,家家户户便贴红春联、挂红灯笼、燃放爆竹,以驱赶“年”兽。这种驱邪避灾的行为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固定习俗。春节的历史演变上古时期: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活动。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祭祀神灵、感谢赐予,并祈求来年丰收是春节最初的形式。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华夏文明步入了礼制社会,春节相关的庆祝活动也融入了礼仪制度的框架。此时,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岁首,虽然与现今农历正月初一不完全相同,但大致处于冬季农闲时段,便于人们举行各类庆祝活动。祭祀祖先成为春节期间极为重要的内容。秦汉时期: 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为春节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代相沿。春节被正式定名为“正旦”或“元日”,岁首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堪称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春节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唐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春节的庆祝规模和形式达到了新高度。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春节期间商业活动异常活跃,出现了夜市,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封建礼教森严,春节习俗在传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礼仪规范与家族团圆。明代,春节期间的祭祀仪式愈发严谨,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带来了一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与中原传统春节习俗相互融合。近现代: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西方文化冲击,春节在传承古老习俗的同时,也经历了诸多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采用公历纪年,但春节作为传统节日依旧备受重视,只是在庆祝形式上有所简化,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习俗逐渐被摒弃。新中国成立后,春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人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以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式庆祝节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