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食用油联盟)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国家科技部、江苏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在各盟员单位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支持和促进了食用油产业发展,扩大和彰显了联盟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成为科技部认可和支持建设的2012年度39家试点联盟之一。一年来,联盟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完善组织机构和运行管理机制,提升联盟产业服务能力与水平
1 、完善组织结构,优化联盟构成
按科技部对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有关指导意见,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入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广泛征求各盟员单位基础上,一致同意江南大学、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秘书处设在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是对外承担责任主体。联盟成员单位由32家增加至48家。合并成立后的食用油联盟于2012年5月在江苏无锡成功召开了第一次理事会,通过了相关协议和章程,确定了联盟2012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内容。
2 、完善联盟运行管理机制,提高联盟运行效率
创新建立了“优进劣出”的联盟成员动态管理机制。 依据联盟成员单位对联盟事务的参与程度、项目基金投入、产业科技发展贡献等方面进行考评,实行联盟成员单位末尾淘汰;同时发展对产业科技发展贡献大、与食用油产业联系紧密、积极参与联盟事务的新成员,联盟成员的淘汰和新成员的加入经副理事长以上单位成员讨论,形成文件后公布。
创新建立了条块化、多层次的产业技术服务管理体系。 围绕食用植物油产业中提质、节能、降损加工技术创新,食用油质量安全控制与营养强化,食用油副产物深度开发与产业化,食品加工专用油技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新型天然动、植物与生物油源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五个方面,依据各联盟成员单位的优势,构建了以江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山东鲁花集团、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渤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粮油加工集团为主,中小企业参与的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五大攻关产业团队,各攻关产业团队按任务分工,形成了相对独立、紧密协作、定期交流、成果共享的高效合作运行机制。
二、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显着,推动产业技术转型升级
联盟试点运行以来,联盟成员单位累计完成食用植物油加工产业技术创新22项,实施成果应用转化9项,设立校企合作项目32项,承担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21项,通过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其中代表性的创新性成果有:
1 、 “ 高含油油料加工关键新技术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 ” ,获 2012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项目针对溶剂浸出和高温化学精炼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将非溶剂浸出工艺——大型压榨工艺列为主攻方向,江南大学与山东鲁花等国内着名食用油加工企业长期合作,针对我国食用油增产空间较大的二种高含油油料——花生和葵花籽,围绕其大型制油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及标准化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多年的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依靠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攻克了油料可控焙炒生香、机械压榨、低温凝聚无水脱磷精制、连续式紫外瞬时辐照去除黄曲霉毒素、低温充氮稳定化储存等5项关键技术,创立了高含油油料5S大型物理压榨制油新工艺,并形成完整的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生产,成功开发出2个系列12种具有特色品质的健康浓香食用油系列产品,使浓香花生油成为我国食用花生油的主导品种,改变了食用油规模化生产只能采用溶剂浸出法和高温化学精炼的传统加工模式,避免了有机溶剂和化学试剂的污染,使食用油质量安全得到可靠保证,使我国高含油油料规模化绿色制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目新技术已于2001年起在国内五省六市实现产业化生产,建成大型浓香油生产厂8家,年加工食用油90多万t,使鲁花成为国内最大的花生油生产企业,其产量占到中国花生油总产量的1/3左右,近3年新增产值163.7亿元,新增利税16.3亿元。依靠该项目鲁花成为我国花生油第一品牌。在产化业实施中,带动300万户农民增收致富,每年使农民增收30亿元左右。
2 、 “ 大豆油适度加工关键新技术开发及标准化生产 ” 通过教育部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国际领先。
项目针对当前国内大豆油加工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微量营养素损失大、反式脂肪酸生成量高等突出问题。首次提出了大豆油适度加工理念并实施产业化,江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与山东渤海实业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九三粮油集团合作,创新开发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技术、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技术、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技术、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技术、全程在线充氮保鲜技术等关键技术6项,自主研发节能、环保、提质的大豆油适度加工新型成套技术和装备4套,生产出零反式脂肪酸和有益脂肪伴随物丰富的精制大豆油,并形成适度加工大豆油示范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程和产品标准体系。
在对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和技术熟化基础上,山东青岛渤海实业有限公司投资7.45亿元实施“大豆油适度加工”应用示范项目,建成6000吨/天大豆适度加工新技术生产线1条,形成年产20万吨适度精制大豆油示范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程和产品标准体系(反式脂肪酸检测国家标准1项,生产技术、管理规程及产品标准4项),开发大豆油重大产品1个,油品具有天然维E含量≥1200ppm(保留率≥90%)、甾醇含量≥2200ppm(保留率≥90%)、反式脂肪酸≤0.3%(达到"零反式脂肪酸"标识要求)、不添加化学合成抗氧化剂的特点,是更营养、更健康的新型精制大豆油产品。同时能耗显着降低,与现有通用工艺相比,在保证豆油质量前提下,本项目提高精炼率0.5%以上,大豆加工的吨溶耗降低7%,吨汽耗降低14%,吨电耗降低5%,脱色剂用量减少38%,软水消耗降低70%,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该技术现已在山东渤海实业有限公司旗下5家大豆油厂推广应用,应用规模扩大到24500吨大豆/天,年产大豆油80万吨。在此基础上,本项目新技术有望在国内数十家大型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得到推广和产业化,我国近年大豆油产量1100多万吨,耗用大豆原料6000多万吨,具有广阔的技术推广市场,着实推动了产业技术创新升级。
三、服务产业发展,彰显联盟行业影响力
1 、积极参与各级产业公益活动,为政府规划、产业发展献力
联盟组织6位成员单位专家参加了科技部牵头的《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形成了《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分四篇共35章),共计97.6万字,并出版(ISBN 978-7-122-16019-5)。
联盟组织8家联盟成员单位参加中国食品学会组织的《中国食品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年度报告》(2012-2013)。
组织3家联盟成员单位参与并完成了国家卫生部牵头组织的“反式脂肪酸”风险评估报告、形成了相关的国家标准1项,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对“地沟油”检测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起草了废弃油脂极性化合物检测行业标准。为国家食用油安全控制与保障发挥积极的作用。
2 、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2012年9月19-22日,食用植物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江南大学作为协办方,与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共同组织“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食用油产业发展论坛”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成功召开,联盟组织了组织了联盟内7家科研院所、18家企业参与学术、技术、装备等方面内容的交流与研讨,参会人数达400余人,促进了联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2012年4月18日,江南大学与中粮集团旗下天津北海粮油、东海粮油、黄海粮油等8家企业,并邀请东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5家成员单位专家共同举行了“食用油加工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
3 、组织企业培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12年度,组织联盟内专家100人次到江苏金太阳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邹平三星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昆山同丰油脂品有限公司、天津龙威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安徽庆发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大平工贸(集团)有限公司、新疆新光油脂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进行交流和指导,培训企业员工500人次。
四、存在问题
1 、产、学、研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联盟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机构联合构成。不同构成主体参与联盟的目的不同,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是为了新产品上市、改进工艺、拓展市场;科研机构更倾向于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目标取向不统一,技术的供求双方难以找到有效合作,联盟平台为产学研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机会,但我们应该看到,各个主体之间真诚沟通互动的信任机制还在探索建设中,知识创新的集成效应与协作攻关的优势还有待强化。
2 、 联盟平台利用效率不高、对外认可度不够
食用油联盟集聚了产业各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科研院所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很多合作的机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档次;企业也可以在这里需求技术支持与产品创新以及工艺流程改造与提升。但目前盟员单位对联盟平台的应用还仅限于项目合作这种单一的形式,联盟的资源整合优势、联合攻关的作用发挥有限。
联盟作为食用植物油产业领域的一个组织,在产业内部和外部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都具有多种身份,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不断变换着角色,如何凝聚各方面力量,提升联盟在产业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以后联盟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 推进联盟运行创新机制建设
坚持联盟基本原则,创新联盟管理的方式方法,完善理事长单位的领导体制,各联盟成员密切配合,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创新工作格局。发挥理事长单位的核心作用,统筹产业发展和联盟成员发展。进一步增加联盟成员单位的数量,拓展联盟成员的地域分布范围,有效提升联盟在产业中的影响力。
采用动态的联盟成员管理模式,通过综合实力考评、成员参与度和联盟基金等评估手段,适当地引入联盟退出机制,使优者进,劣者退,有效提升联盟成员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促进联盟和谐发展。健全联盟经费的管理制度,采取账目公开的原则,接受联盟成员的共同监督。建立完善的联盟文件管理制度,规范文本,统一编号,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2. 推进食用油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国际化是培育和发展联盟产业的必然选择。促进联盟产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于突出产业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发展方向。要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逐步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从而提升联盟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此外在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防止恶性竞争、促进国内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提高联盟产业研发、制造、营销等各环节的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提高联盟产业产业人才、成员企业、创新基地的国际化发展能力,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营造有利于联盟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完善支撑保障体系;处理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相互关系,夯实联盟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内基础。
3. 重点开展联盟成员的培训
联盟整合社会创新服务资源,围绕企业创新需求,提供全方位、深层次、专业化的协同服务,打造资源、信息和协作三大平台,为优化技术转移环境起积极的作用,为成员提供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和投融资和管理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围绕企业创新,以聚合信息、引导资本、优化服务为发展的着力点。
4. 推进联盟产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平台建设
如何准确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企业行业业务经营战略并通过有效工具进行分解执行,如何降低和有效控制项目开发成本,应对运营风险,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项目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如何将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时期油脂企业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引入以及其在行业中的广泛应用,给联盟成员企业的变革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开放式的技术咨询、技术交流和技术信息服务平台,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相互学习企业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及时了解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发展动态,掌握国家的创新优惠政策,获取联盟企业间技术供求信息,从而有效地避免科技投入重复分散的现象,发挥联盟企业的整体优势,进而推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整体提高,逐渐形成完备的创新性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