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2年工作总结

   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紧紧围绕国家科技部对试点联盟的总体要求,积极培育发展大豆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大豆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扩散,完善大豆产业技术创新链,带动企业创新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经过四年来运行,“联盟”成员已由成立之初的19家,发展到现在的28家(其中大豆生产加工企业13家,科研院所6家,大学8家,风险投资公司1家)。目前“联盟”集聚的科技人员占到行业中的55%以上,涵盖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亿元,占国内全行业总收入的61%,整体运转良好。

  一、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积极发挥“联盟”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成果储备多的特点,紧紧围绕《联盟技术创新技术路线图》中所规划的研究方向与内容,按照发展战略研究、大豆生产技术和大豆加工技术研发领域和方向,组成了由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加的技术创新团队7个,其中发展战略研究方向创新团队1个,大豆生产技术方向建立了大豆育种和大豆栽培2个创新团队,大豆加工技术方向设立了大豆蛋白、大豆油脂、大豆副产物、传统豆制品及其他等4个创新团队,每个创新团队均由所在领域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行业领军人才共同组成,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初步实现了产学研紧密结合。联盟秘书处以创新团队为依托,多次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调研和技术需求征集、对接等活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自2009年,按照《联盟技术创新技术路线图》的规划内容和盟员企业共同技术创新的需求,围绕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链,“联盟”先后组织13家盟员单位开展了“年产5000吨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业化”和“大豆磷脂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应用”等6个联盟自立技术创新项目的联合攻关,总投资2.32亿元。突破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连续浸提浓缩蛋白、功能肽生物制备、乳清废水动态膜超滤、油脂酶法精炼及功能因子开发等6项共性关键技术。截止2012年“年产5000吨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业化”、“大豆磷脂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应用”等四个项目已经全面投入生产,为企业新增生产线7条,提升大豆加工能力200万吨,增加新产品5个,储备技术研发产品12个;累计新增产值16.33亿元,新增利税2.85亿元;新投产项目增加就业岗位2400余个;建立了6个大豆生产基地,带动农户2600户。在为高企业竞争能力,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以政府项目支持为平台,汇聚联盟资金、智力、科研设施,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

  以科技部项目为平台,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召开了联盟专家委员会会议,围绕大豆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联盟组织了在资金、智力、科研设施等方面优势互补的24家盟员单位,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高值化大豆食品现代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2012年先后启动实施,共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933万元。其中“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主要技术指标基本完成,在2013年底将申请验收。该项目完成后,可以突破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2项,装备技术难点4项,建立2条示范生产线,更新传统生产机器设备,同时有利于将油脂产业从以制油为主、饼粕为饲料原料的传统观念转移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油脂与蛋白、活性成分与功能性产品的精准开发上,逐渐形成一条既能从油料中制出优质油,又能充分利用其中全营养成分的新工艺路线,形成产值7800万元,利税1200万元。提高原料利用率,促进我国油料油脂产业可持续发展。

  “联盟”成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国家863课题“油脂非均相反应和多相分离精制技术”在2012年3月15日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该课题围绕《大豆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中对大豆油脂方向提出的“加快油脂精炼和分子修饰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和提升油脂精深加工装备水平”的整体要求,经过3年的联合攻关,完成了固定化脂酶在超临界CO2状态下催化生产低热量油脂、中长肽链脂肪酸油脂、脂肪酸糖脂和甘油二酯,开发高效油脂分离纯化技术,研发了适合于各种酶促油脂改性和修饰的水相、无溶剂、有机溶剂、超临界和微乳等反应体系4种,开发生物反应器2种,研究适用于脂相的膜分离技术2种,开发专用型食用油结晶反应器1套,建立了3类功能性油脂高效、低破坏性分离纯化技术。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联盟沿着政府立项,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盟员中大学、科研机构参与研发,企业配套资金,享受研发成果,应用研发技术成果,促进企业发展的健康轨道稳步发展,正逐步形成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服务。

  三、逐步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和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保障创新项目工作的开展。

  以盟员单位共同签署的联盟协议为基础,2011年经联盟理事会讨论并通过了《大豆联盟项目管理制度》、《大豆联盟经费筹集与管理制度》、《大豆联盟知识产权与利益分配管理制度》等六项管理制度,对盟员的进出,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联盟成立后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敏感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形成了较好的利益分配关系,避免了各自为战,并逐步在联盟内建立了良好的信用关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保证了联盟各项工作的实施。

  联盟成立3年多以来“联盟”成员共申请各项专利92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65项。先后有《GB/T17374-2008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大豆肽粉》、《食品工业用大豆蛋白》、《婴幼儿配方粉企业良好生产规范》和《大豆低聚糖》等5个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长特别奖1项,以及行业协会组织评审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四、积极谏言献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以有效指导大豆产业的发展,深化战略研究的前瞻性和预警性的联盟创新路线图的任务规划,围绕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联盟”在2009至2012年期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提交了《大豆产业情况》;向国家科技部提交了《大豆产业调研报告》和《大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调研报告》;向黑龙江省委提交了《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建议》、《落实九部委关于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若干建议》实施方案等重要提案6个,反映行业要求,提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领导的重视,其中的主要观点和策略在行业工作中得以落实,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五、发挥盟员优势,打造产业示范和人才培养平台,为行业服务。

  2012年“联盟”发起单位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位于哈尔滨市创新园区的1.81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以此平台为基础,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其他3家盟员单位共同投入资金3126.80万元,正在积极筹建面向“联盟”和全行业的“大豆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平台”,该平台以开放实验室(平台)形式对个人、企业以及研究团队开放,对外提供成果转移、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新产品研发、进行功能性食品检测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全过程综合性服务,此平台预计在2013年底将全面建成,该平台建成后必将为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联盟”以盟员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平台,分别采取国家与盟员单位联合投入、盟员间联合投入等方式先后建立了植物油料资源开发中心、粮食信息处理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研发平台,并以“联盟”名义分别与他们签订了建立了大豆联盟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协议书,平台内共有仪器设备267台套,目前已实现共享设备80多台套。

  四年来利用盟员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400余人次,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联盟”以专家团队为依托,直接对接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平均节约研发成本30%以上,项目投产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

  六、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扩大联盟影响和认可度。

  2010年5月组织“联盟”成员单位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2010现代农业与绿色技术展”,此次会议共有9家盟员单位的十八个项目参展,是科研单位首次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式参展。2012年由盟员单位主办或协办FIC展会及中国土畜进口商会蛋白分会、商务部2012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研修班等各类展会和学术会议6次,总参会人数达到6万多人。

  同时“联盟”依托单位自筹资金建立了联盟网站和内刊《科技信息》,通过各盟员联络员广泛征集企业需求与诉求,以及进行盟员单位的宣传,目前已出版科技信息6期,宣传盟员企业6个。通过以上宣传窗口,“联盟”不断拓展为盟员和行业提供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和机会,扩大了联盟在行业中的影响和社会认可度。

  七、联盟发展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政策建议

  存在的困难:

  1、盟员单位选择与入盟程序机制上有待进一步探索;

  2、联盟统一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不够,联盟行业认可度及影响相对薄弱;

  3、技术支持、成果转移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

  4、联盟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影响对外发挥作用;

  5、对外服务与合作,公益性居多,联盟成员创新意识和接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存在的问题:

  产业整体薄弱,国家对大豆发展定位不清,政策导向欠明确。

  政策建议:

  1、扩大对联盟的宣传,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肯定起社会地位,;2、为联盟发展多提供舞台和必要的项目主持,以提高联盟在行业中的地位。

  八、联盟今后工作设想

  随着联盟的壮大及产业发展需要,2013年联盟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按照大豆联盟技术创新路线图所做的规划设想和工作任务,以联盟工作制度化为保障,促进产学研用更为紧密的结合,在原创共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方面实现良性互动,在“贯彻国家意志,引领国家战略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快创新技术标准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增强我国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形成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等方面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发挥盟员优势,打造产业示范和人才培养平台。

  全面做好位于哈尔滨创新园区的“大豆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平台”的建设工作,扩大示范内容,吸引更多的盟员单位参加到该平台的建设和示范中。建立和完善“平台”对个人、企业以及研究团队开放,对外提供成果转移、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新产品研发、进行功能性食品检测等方面的服务制度,做到全方位、多领域、全过程综合性地为盟员单位做好服务。

  充分发挥“联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整合企业的研发和生产优势,充分发挥不同领域方向的创新研发团队的领军作用,主动为合作企业提供最新的科技知识、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等技术支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促进联盟发展。同时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继续为合作企业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为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拓展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平台的服务内容,扩大联盟影响。

  全面发挥“联盟”专业网站(www.chinasoy.com.cn)和“联盟”内刊《科技信息》两大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以各盟员单位的信息员为纽带,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网络,加强盟员间的交流,为盟员单位和行业发展服务。

  3、进一步做好国家大豆产业战略规划和建议

  在全面做好前期提交的各类产业发展建议落实的基础上,下一步要继续强化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产业政策等方面共同提出发展建议,并形成我们的共同志愿,提交相关职能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联盟”成员更好发展,为大豆产业振兴再接再厉。

  4、抓好项目落实,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认真做好“联盟”推荐的“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高值化大豆食品现代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抓好项目的落实。总结前期联盟完成的“年产5000吨改性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产业化”、“大豆磷脂精深加工及产业化应用”等4个自拟项目的经验,形成推进联盟成果转化的良性机制,并认真抓好未完成的2个项目的落实工作,尽快形成成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5、继续做好征集整合行业技术需求,为研发确立方向。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技术依托的原则, 重点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征集企业、产业的技术需求,围绕目前大豆产业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确立新的合作项目研发,利用“联盟”中人才、装备、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技资源平台开展研发活动,为企业解决技术需求;征集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技术储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为共同承接技术研发奠定基础。在研发中注重企业的纽带作用,探讨企业、基地和农户的问题,建立稳定的原料市场,拉动大豆生产的发展,建立产业发展示范项目。

  6、进一步完善的联盟运行机制,继续吸收新资源,强化联盟实力。

  联盟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随时间和市场而发生变化,机制也将随市场和时间的变化发生变化。联盟应建立一个开发的合作机制,不断强化、收缩、解体、建立,实现更新和跨越。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继续吸收有实力的单位加入联盟,不断吸收创新资源,强化联盟的实力,实现联盟的构建多样性。在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高效运行,解决产业的共性、特性关键技术,逐步加强“联盟”在大豆产业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