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3年度主要工作
2013年,在产业联盟各成员单位的积极配合下,杂交水稻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以服务产业为基调,组织了系列创新活动并取得了重大创新成果,为成员单位提供了各类公共服务并受到一致肯定。具体如下:
1. 创新活动
(1)开展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调研
2013年,联盟受科技部委托,组织开展了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调研,该调研以水稻种子产业链为主线,对价值链做深度分析,明确创新链的布局和方向把握,梳理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现状、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及存在问题等。调研内容围绕水稻种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化现状、水稻相关种子企业发展现状、水稻相关科研单位发展现状和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现状等4方面展开,并通过与国外水稻种子产业对比,明晰我国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最终提出增强我国水稻种子产业内生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政策建议。
(2)推动成员单位间多个项目的联合协作
2013年,联盟成员单位天隆种业公司与武汉大学合作共建了“生物育种领域院士工作站”,通过在籼稻红莲型粳稻不育系创制、分子聚合创制红莲型水稻强恢复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组合选育等方面展开合作研究,将获得一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和恢复系,形成一套红莲型粳稻不育系选育规程,解除杂交粳稻种子生产安全隐患。另外,联盟组织成员单位联合开展了“粳全米理化特性、功能性成分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本研究对全米品种资源的营养、药用、活性成分等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价和筛选具有色素含量高、稳定性好、抗氧化活性强和矿质营养的粳稻全米资源,对于提高和维持优质食用黑米的营养水平、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水平,促进水稻的可持续生产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2. 创新成效
在核心、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联盟开展了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1a的分子标记研究,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一种鉴别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1a的分子标记方法”,2013年7月15日获得授权。2013年,联盟申请专利21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5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0项,授权5项;联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63”计划“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获得天津科技进步一等奖;“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规范”获得国家标准。
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联盟通过建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和杂交稻配套应用技术体系并在企业内广泛应用,使企业与科研单位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共同体,并提升了水稻种子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水平,提高了我国杂交水稻的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另外联盟通过搭建生物育种平台,对优势企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和产业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产业合力,助推粳稻行业共同发展。
3. 服务产业
2013年,联盟通过提供和组织种业电子商务平台、生态适应性试验、育种资源交流、培训和简报编辑等多种形式,为成员单位提供系列服务。
联盟通过“中华种子网”为成员单位提供了行业动态、种业政策、种业商城、种业科技、专家讲坛等公共服务,2013年共有33家单位注册为会员,目前,中华种子网累计会员达270家,其中企业为235家。
中华种子网首页及后台界面
组织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试验,有12家单位的35个品种参加了生态适应性试验,为各单位的优良杂交水稻组合在不同地区推广提供了依据。此外,联盟以越南和意大利为中心,将成员单位成果在东南亚和欧洲范围内试种、推广,为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基础。
生态适应性试验现场及试验申请表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与国内外水稻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合作,引进了一批水稻育种种质资源,并组织专家到国外指导水稻技术生产,促进我国水稻育种进程的同时将国内先进技术推广到国际范围。同时组织国内水稻企事业单位开展亲本资源交流,共有8家单位的34个亲本材料参加,为各单位的科研合作打下了了良好基础;采取理论+田间实践的形式为种子销售和技术支持人员、经销商等进行培训,已开展培训22期,培训人员达1532人。
资源交流协议
赴意大利考察指导 水稻知识培训现场
出版了工作简报6期,为成员单位提供了水稻行业最新的科研进展及行业动态,成为各成员单位信息交流的载体。
联盟工作简报
二、取得的重要成绩
1月,联盟获得科技部“A”级试点联盟认定。
1月,联盟成员单位制定的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操作规程通过国家标准审定,为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实现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持。
7月,联盟成员单位合作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联盟专项“杂交粳稻育种及两系杂交稻现代繁种技术研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9月,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天隆公司完成了杂交粳稻制繁种测产验收工作,其中三系不育系L6A繁殖产量达311.3公斤/亩,新组合隆优619制种产量达253公斤/亩,创历史新高。
10月,联盟成员单位合作共建了院士工作站,开展红莲型杂交粳稻选育研究工作,本研究将有效解决杂交粳稻种子生产安全问题、对提高杂交粳稻优势利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8-12月,联盟牵头组织开展了水稻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调研及报告编写工作,为制定“十三五“种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提供理论基础。
三、技术突破
1. 杂交粳稻制繁种获得突破性进展
本年度,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天津天隆种业公司通过高柱头外露率粳稻不育系选育专利技术的应用,杂交粳稻制繁种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其中选育的光温钝感型三系杂交粳稻不育系“L6A”已通过了天津市种子管理站鉴定,该不育系具有柱头大外露率高且柱头活力强、异交结实率高、米质优,带有香味等优良特性。2013年9月30日,联盟组织有关专家对选育的高柱头外率香型粳稻不育系L6A繁殖现场进行了测产验收,繁殖田面积10亩,折合平均亩产331.1公斤。利用该不育系选育的“隆优619”米外观好、适口性强,且带有淡香。2013年10月14日,杂交粳稻新组合隆优619制种田进行测产验收,制种田面积37亩,折算后亩产为253公斤。
联盟通过利用高柱头外露率选育专利技术及适宜的栽培技术,已选育出了一批高异交结实率亲本材料,有效解决了杂交粳稻制繁种产量低、稳产性差的难题,对杂交粳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定了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标准
联盟制定了“两系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体系规范”,并获得国家标准。《规范》中包括的技术内容:(1)在人工气候室和冷水处理池生产高温不育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原种的方法和程序的两用核不育系原种生产技术,包括核心单株的选择、核心种子的生产、原种的繁殖等;(2)高温不育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大田用种冷灌繁殖、海南冬季繁殖、粳型光敏不育系秋季繁殖所需要的条件和技术要求的两用核不育系大田用种繁殖技术。这套技术,一方面能有效地将两用核不育系的起点温度控制在不育系鉴定时的温度范围以下,防止起点温度的“遗传漂移”;另一方面能保证大田用种繁殖不育系种子的纯度,防止不育系退化。《规范》中对光温敏核不育系核心种子和原种生产、不育系繁殖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规范,有利于光温敏核不育系核心种子、原种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利于确保全国两系杂交水稻生产安全,促进两系杂交水稻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农作物种子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审定现场
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 优异资源是选育出突破性优良品种,国内外资源交流与共享有待加强。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将联盟组织的资源交流活动在种类和规模上扩大,促进全国种质资源交流。
2. 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建议继续启动联盟专项,推动联盟大协作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建议加大对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研究的支持,实现“籼粳”平衡发展。
3. 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建议对籼稻重点企业支持的同时,也加大对粳稻重点企业进行扶持,加速我国籼稻、粳稻种业巨头的形成。
五、2014年度的工作展望
2014年,联盟将继续为广大成员单位做好服务工作,重点包括创新项目申报、关键技术研究、海外合作关系建立、中华种子网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施力,更好的为杂交水稻产业服务。
1. 创新项目方面 一方面推动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申报和实施国家科技创新相关项目,另一方面推动联盟成员单位间采取横向技术委托的方式实现合作,充分发挥产、学、研协作攻关优势,促使种业企业真正和科研单位、高校融合在一起,协作攻克杂交水稻产业发展的难题,推动产业发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2. 关键技术研究方面 重点开展强优势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核心源动力;开展适宜机械化制种的杂交水稻组合选育及配套机械化制种技术标准制定,力促我国杂交水稻产业实现全面机械化作业;开展杂交粳稻制种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杂交粳稻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杂交粳稻种子生产成本,为我国实现籼、粳产业并驱局面打好基础。
3. 海外市场开拓 2014年,联盟将积极拓展东南亚,通过组织国内优势水稻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当地有影响力的水稻种子公司合作,在当地建立试验基地,为国内水稻种业企业提供品种选育和试种平台,将国内种业企业和优势技术推向国际。
4. 完善中华种子网功能 2014年将利用中华种子网短信群发等服务功能,更及时有效的向客户发布种业相关资讯等,从根本上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会员客户互动沟通、业务应用、高效宣传等需求。
5. 公共服务 继续做好生态适应性试验、育种资源交流活动、简报编辑、水稻科普宣传等联盟公共服务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推动全国水稻资源共享,为成员单位谋发展。
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