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要点

  一、联盟基本情况

  大豆产业联盟是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依托黑龙江省的大豆资源和人才优势,联合国内19家机构于2009年成立。联盟现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后工作站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建立研发团队5个,研发机构8个。国家及省级检测中心5个,标准委员会秘书处2个,中试基地5个,网站1个,联盟内部发行刊物1个。

  经过5年的运行发展,大豆产业联盟现有成员单位36家,其中,大学9家,科研院所8家,企业18家,风投公司1家,涵盖了战略研究,大豆育种、种植、传统豆制品、蛋白、油脂加工、产品检测、机械设备制造、物流等大豆全产业链,以及一个商贸物流和一个风投公司,盟员机构日趋合理,盟员企业产值占全国大豆加工业30%以上,盟员企业主营业务年收入达到693亿元,利税70.29亿元。

  二、大豆联盟开展的主要活动

  1、2014年1月大豆产业联盟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对大豆产业联盟的评估。本次评估是国家科技部对大豆产业联盟的第二次评估,内容涉及到联盟成立以来组织开展的合作项目、技术标准、共建研发机构、开展展览和学术活动以及技术转移等十一大类四十余个分项,以及自评估总结报告等一系列汇报材料,是对联盟成立以来的一次全面考核。联盟秘书处在盟员单位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经过2个月的精心准备,认真完成了各项材料的准备和撰写工作,全面反映了联盟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评估。

  2、大豆联盟二届一次理事会在哈尔滨胜利召开。按照联盟协议相关规定,2014年6月联盟在哈尔滨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落成的综合实验办公大楼召开了二届一次理事会议,经过全体理事表决,选举产生了新一届联盟理事会,全票通过了江连洲为大豆产业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批准了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学院、五大连池富民种业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入盟;增补以上11家单位为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增补以上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石彦国、李文国等人为联盟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通过第二届理事会认真审议,在13家拟入盟单位中审议通过了11家单位。通过这11家单位的加入,填补了联盟在传统豆制品生产、机械设备和物流运输的空白,使盟员构成更加合理,为联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012年“联盟”发起单位国家大豆工程技术中心位于哈尔滨市科技创新城园区的1.81万平方米的综合实验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以此平台为基础,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3家盟员单位共同投入资金3126.80万元,建设面向“联盟”和全行业的“大豆加工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平台”,截止2014年底已完成油脂加工技术平台和传统豆制品加工平台两个单元,发酵豆制品、饮料和高湿挤压技术平台3个单元也已完成总工作量的85%以上,预计将在2015年初全部建成。该平台后将以开放实验室(平台)形式对个人、企业以及研究团队开放,对外提供成果转移、提供技术支持、协助新产品研发、进行功能性食品检测等方面全方位、多领域、全过程综合性服务,该平台建成后必将为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联盟”以盟员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平台,分别采取国家与盟员单位联合投入、盟员间联合投入等方式先后建立了植物油料资源开发中心、粮食信息处理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研发平台,并以“联盟”名义分别与他们签订了建立了大豆联盟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协议书,平台内共有仪器设备267台套,目前已实现共享设备80多台套。

  5、五年来利用盟员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400余人次,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联盟”以专家团队为依托,直接对接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平均节约研发成本30%以上,项目投产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

  6、大豆联盟理事长参加了2014年10月23-24日在湖南长沙召开第二届农口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联席会议。会议期间制作了反映联盟发展情况和取得主要成绩的2块展板,对大豆联盟进行了宣传,并发布了联盟企业“十三五”技术需求,为进一步吸收在大豆产业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企事业贴出了招贤榜。

  7、代表联盟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家大豆产业安全”、“大豆产业高层论坛”、“深圳高交会”、“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大豆产业发展论坛”等11个展览会和学术会议,将盟员声音传递到各个层面。

  三、开展的重点工作

  2014年联盟及其盟员单位(不含2014年新入盟单位)共承担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2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申请专利4项,获得授权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1人,博士研究生9人。

  (一)核心项目引领,提升创新能力

  以大豆产业联盟名义共承担“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和“高值化大豆食品现代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2014年完成1项,在研一项,共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930万元。

  “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2014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验收。该项目是由联盟组织,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农业大学、九三油脂集团等8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是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2011年组织国内全行业专家组建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后,油脂创新团队第一个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的项目。通过该项目的运行在管理方式上我们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先进的管理方式:由专家委员会确定课题专家组,专家组遴选一位在食用油脂加工技术领域有深厚学术造诣与声望、具有国内外科学家团队管理经验的合适人选为课题召集人,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充分发挥专家组在技术咨询、论证、评估、验收等方面的作用,制定课题所属各研究方向的分工合作方式,把握研发进度,对各课题成果进行汇总。课题总体专家组和课题管理部门分工协作,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取得了良好成果。该项目突破了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2项,装备技术难点4项,建立了2条示范生产线,更新传统生产机器设备,同时将油脂产业从以制油为主、饼粕为饲料原料的传统观念转移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油脂与蛋白、活性成分与功能性产品的精准开发上,逐渐形成一条既能从油料中制出优质油,又能充分利用其中全营养成分的新工艺路线,对提高原料利用率,促进我国油料油脂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建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和专利池,为盟员单位和行业服务。

  1、以盟员单位和科技创新成果为依托,建立专利池,为盟员单位和行业服务。联盟成员单位共申请各项专利126项,其中获得授权专利122项,并已全部进入联盟专利池,为盟员和大豆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2、以科研机构和大学为依托,建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为盟员单位和行业服务。2012年经联盟秘书处与盟员单位共同协商,由秘书处与联盟内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签订了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协议,并由秘书处进对符合条件的设备进行了筛选,确定了267台套仪器设备可实现共享,截止到2014年底,已共享设备85台套,360多台次。

  四、联盟发展可总结的主要经验

  (一)规范组织机构,提高服务水平

  联盟理事会为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主要负责决定联盟运行方针、制定和修改联盟协议;决定联盟机构和人员产生、配置、变更和终结;组织进行联盟制度建设与财务管理及其他重大事宜。专家技术委员会为联盟理事会咨询机构,由理事会聘任产生,由行业内外知名工程技术专家、企业家、经济学家、政策研究专家等组成。负责为理事会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提出联盟技术发展方向、规划与重点项目;参与联盟项目立项、论证、评审和验收,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联盟秘书处为联盟常设机构,由4个盟员单位分别派人参加组成,下设联络部、项目部、财务部和宣传部,负责联盟的日常工作事物。各部门均有相应的职责和分工,从各自的角度为盟员服务。

  秘书处完善了盟员单位联系人制度和信息需求通报制度,建立与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同时,秘书处定期将沟通与交流的信息传达给每个盟员单位设立的联系人,保证国家有关联盟的政策和方针能够及时传达到盟员单位。

  联盟自2009年成立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在每届理事会上主要进行一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审议并表决理事长工作报告;二是审议秘书长所做的联盟年度开展活动和经费使用情况报告;三是听取联盟开展的各类项目情况汇报,以及其他按照联盟协议和相关管理制度所规定的各项工作内容,并对下一年度的工作展开讨论,并形成工作计划。

  对经联盟理事会讨论并通过的《大豆联盟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大豆联盟项目管理制度》、《大豆联盟经费筹集与管理制度》、《大豆联盟盟员及专家考核制度》、《大豆联盟人事管理制度》、《大豆联盟知识产权与利益分配管理制度》等六项管理制度,在工作中认真执行。

  (二)参与产业规划,积极献言献策

  根据科技部下发编写《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的通知要求,由联盟秘书处牵头,在盟员内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产业情况调研,联盟在2009至2012年期间,经过充分调研,先后给中共中央办公厅上报《大豆产业情况》;给国家科技部上报《大豆产业调研报告》和《大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给黑龙江省委上报《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建议》、《落实九部委关于大豆产业健康发展若干建议》实施方案。

  在此基础上形成《大豆产业调研报告》和《大豆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调研报告》,上报科技部。调研报告数据详实、论点鲜明,得到了科技部的认可和好评,2011年8月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派专人到大豆联盟就战略联盟运行机制进行了跟踪调研,与联盟理事长和秘书处工作人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沟通与交流。

  由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战略部牵头,通过与盟员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通力合作,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撰写《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建议》,提交省委、省政府2010年第28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得到了相关领导的批示,为决策提供了直接参考。其中,建议向国家争取实行长期大豆收储政策、出台大豆轮作补贴政策、对黑龙江省油脂加工企业实行动态的价格补贴、在黑龙江省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对全国豆油制品实施非转基因强制标识、鼓励黑龙江省内大豆加工企业形成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大力宣传打造“龙江非转基因大豆”品牌等创新性观点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认可;联盟秘书处撰写的《遏制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危机》的提案在2013年两会上提交,这个建议的细化稿,已经通过省委办公厅提交中共中央办公厅,供国家领导人决策参考。

  (三)核心项目引领,提升创新能力

  根据科技部联盟座谈会关于开展与完善产业技术创新链建设的会议精神,联盟秘书处先后两次以征集盟员单位申报国家科技计划储备项目为契机,组织联盟专家绘制了大豆联盟技术创新路线图,描绘未来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与急需突破的技术难题。通过技术路线图的绘制,了解与掌握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关键性技术,整合了联盟资源优势,体现了联盟为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意愿,达到了依托联盟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围绕技术创新路线图的实施,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2009年成为首批试点联盟后,即发挥联盟涵盖科研机构、大学较多,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成果储备多的特点,联盟秘书处多次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和技术需求征集活动,并组织技术成果对接。

  在科技部的领导与支持下,联盟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推荐了“大豆油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高值化大豆食品现代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2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于2011年、2012年先后启动实施,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933万元。这些项目都是自上而下的国家产业创新体系的一个部分,参与单位既有大学,也包括九三集团、三河汇福粮油集团、哈高科大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项目任务分解与实施,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转化为行业创新的一个部分,使得联盟的创新行为逐步成为行业技术升级、国家创新工程的有利支撑。

  (四)解决个性问题,加强横向合作

  大豆联盟在服务产业的同时,也特别关注盟员单位的诉求,通过利用联盟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优势,着力解决盟员企业的个性需求,重视联盟内部科技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联盟秘书处通过电话回访、项目定期进展汇报、现场考察等形式对联盟内部已签约项目进行监督和推进。在各项目研发团队共同努力下签约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联盟沿着政府立项,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盟员中大学、科研机构参与研发;企业配套资金,享受研发成果,应用研发技术成果,促进企业发展的健康轨道稳步发展,逐渐形成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打造“政、研、企”互动联动的模式。

  (五)搭建创新平台,构筑创新团队

  “联盟”以盟员内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为平台,分别采取国家与盟员单位联合投入、盟员间联合投入等方式先后建立了植物油料资源开发中心、粮食信息处理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5个研发平台,并以“联盟”名义分别与他们签订了建立了大豆联盟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协议书,平台内共有仪器设备267台套,目前已实现共享设备80多台套。

  四年来利用盟员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400余人次,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联盟”以专家团队为依托,直接对接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平均节约研发成本30%以上,项目投产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

  (六)重视人才培养,为企业创造效益。

  四年来利用盟员中大学和科研机构平台,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400余人次,增强了企业的研发能力;联盟以专家团队为依托,直接对接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平均节约研发成本30%以上,项目投产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

  五、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产、学、研、用互动机制有待完善

  大豆联盟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机构联合构成。不同构成主体参与联盟的目的不同,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的对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是为了新产品上市、改进工艺、拓展市场;科研机构更倾向于研究的原创性与前沿性,目标取向不统一,技术的供求双方难以找到有效合作。战略联盟创新服务平台为产、学、研之间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机会,但我们应该看到,各个主体之间真诚沟通互动的信任机制还在探索建设中,知识创新的集成效应与协作攻关的优势还有待强化。

  2、专家作用发挥有限,创新链建设亟待加强

  可以说,我们联盟专家委员会集聚了大豆产业领域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可以为产业链不同环节问题提供技术咨询与解决方法。但坦率的讲,大豆产业仍然存在着专家凤毛麟角,企业问题成堆的困境。

  专家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究其原因,一是科技力量配置失衡。我国主要科技资源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尽管个别企业有自己的研发中心,但更多企业是采用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的模式开发新产品、研发新工艺,有限的专家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不同技术需求时,必须有所取舍。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大豆产业,尤其是大豆加工业由于技术创新步伐缓慢,多数还处在低端、无序的竞争状态。二是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高质量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团队、没有产业发展清晰的中长期规划,就不可能形成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的技术创新路线图。

  专家作用发挥有限,技术创新链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联盟项目运作与管理上存在不足

  战略联盟是一个新的创新组织形式,是国家“十二五”期间着力推动和建设的科技创新主体。但由于战略联盟在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新事物,相应的制度设计还不成熟,运行方式、管理方法也存在着诸多不足,集中体现在项目运作和组织协调上:

  项目运作的主体模糊。根据科技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与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暂行规定》(国科发计[2008]338号)等文件的规定,联盟理事长单位应对以联盟名义申报、立项的项目实施负总责,并对科技计划管理部门负责。理事长单位据此向课题承担单位追究相应责任。但目前批复联盟项目的支持方向以企业牵头为主,这就会在客观上对项目顺利完成产生财务、管理等多方面不利解决的问题,无形中增加了项目运作成本,削弱了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初衷。

  管理协调的渠道不畅。科技部联盟主管部门几次更迭,联系人也是几经变换,在没有固定制度体系,一切都在探索中前行时候,没有相对固定的联系人,显然会降低联盟的运行效率。只有上下联系渠道通畅,沟通无障碍,才能上传下达,逐步完善联盟的运作模式,促进联盟健康发展。

  4、联盟平台利用效率低、对外认可度不够

  大豆联盟集聚了产业各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科研院所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很多合作的机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产品档次;企业也可以在这里需求技术支持、产品创新以及工艺流程改造与提升。但目前盟员单位对联盟平台的应用还仅限于项目合作这种单一的形式,联盟的资源整合优势、联合攻关的作用还发挥有限。

  大豆联盟作为大豆产业领域的一个组织,在产业内部和外部的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由于专家、企业、科研院所、大学都具有多种身份,在不同场合、不同领域不断变换着角色,如何凝聚各方面力量,提升联盟在产业内外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以后大豆联盟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5、盟员对联盟工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联盟的发展是建立在各盟员紧密配合,秘书处高效管理的基础之上。盟员之间既是契约个体合作关系又是统一体。联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合力的体现。在2年多来的工作进展中,大家对联盟还没有形成特别清晰地认知和体现出应有的责任感,对秘书处各种需求的征集、信息的反馈还不够及时,使工作进展较慢,不能很好发挥盟员在产业中的优势,联盟创新平台的辐射作用有待深化。

  六、联盟二〇一五年工作思路

  (一)认真做好联盟定位

  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达到了7140万吨,创造了历史新高,对国产大豆产业的冲击日趋严重,整个大豆产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豆产业联盟将在2015年,结合国家大豆直补政策,对以黑龙江为重点的大豆主产区进行一次产业调研,对大豆产业目前的情况进行分析,对通过自身优势和号召力,与联盟内企业进行有效沟通,必要时将召开相关会议,讨论制定下一步联盟发展和行业发展方向,发挥联盟引领性的作用,发挥创新优势,有效抵御目前国产大豆和加工企业所受到的冲击。

  (二)充分发挥联盟成员在行业中的品牌和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沟通,开展技术合作,形成合力,开展协同创新,为产业发展服务。

  (三)以联盟理事长单位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成的2600平方米的大豆制品中试生产基地和前期在相关企业设立完成的蛋白、油脂等5个产业基地为平台,面向大豆产业和联盟成员开展全方位开放式服务,加强产品实际应用、新产品研发、新设备研发的技术体系联合攻关行动,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四)为产业规范发展、资源融合起牵头作用,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技术和标准的问题,加强技术成果平台、专利池的共享等方面的工作,并积极推进产业标准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发挥联盟内成员的技术和成果优势,依靠先进技术成果,发挥集群优势,实现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