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联盟秘书长仲继寿近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报道于2015年8月19日刊出。《科技日报》报道全文见如下。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5-08/19/content_314277.htm?div=-1
绘一张冬奥会可再生能源应用“地图”
文·本报记者 陈 瑜 实习生 魏 嘉
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
就在两天前的7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同意设立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明确提出在张家口建立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
这是国家第一次将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提升到跨区域协调的示范区级别,也是第一次将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向生活、生产、民用、工业、市政和交通等社会经济领域全覆盖的范围。
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光热联盟)和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简称住宅联盟)参与了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可以说是联手为冬奥会绘制了一张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地图”。
在住宅联盟秘书长兼光热联盟专家委员仲继寿印象中,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上升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第一次将电力市场的体制机制改革提到操作性层面,多方面体现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重视,对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高目标:示范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比达到50%
提及北京与张家口联合承办的2022年冬奥会,除了距离和人工造雪外,不可避免的一个话题是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这也是最令人头痛的事。
规划范围以张家口全境为核心区域,辐射京津冀及其他周边地区,规划期为2015—2030年。
规划要求示范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2020年达到30%,2030年达到50%;到2020年,55%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市公共交通、40%的城镇居民生活用能、50%的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40%的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到2030年,80%的电力消费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城镇公共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商业及公共建筑用能来自可再生能源,全部工业企业实现零碳排放,全面形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保障体系。
在可再生能源供热方面,支持在崇礼县率先建设100万平方米跨季节集中储热与被动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供暖示范项目,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这是国家第一次将目标设定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融入传统电力系统。”仲继寿指出,国际上这一比例一般为20%,这将缩短与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对可再生能源行业是最大的利好。
大覆盖:低碳的不仅仅是冬奥场馆
2022年,世界注目的冬奥会将在北京赛区(冰上项目)、延庆赛区(高山滑雪、雪车雪橇项目)、崇礼赛区(雪上项目)举行。
在建设低碳奥运专区方面,规划提出,力争2022年冬奥会前崇礼县用能基本使用可再生能源,并逐步在示范区内推广。仲继寿认为,这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即建设国际领先的“低碳奥运专区”,打造低碳奥运场馆、低碳民居,推行低碳市政和交通。
他同时透露,后续将针对崇礼赛区运动员村、媒体村等大型冬奥场馆建设1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级的太阳能集中供暖工程,奥运场馆所有建筑都将采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热力和电力。除了在电力平台上建设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还将利用电动汽车建立绿色智慧交通网络,并采用换电电池等移动电源替代50%的汽车电池,作为冬奥会电力的备用电源和调峰电源。
“我们还希望将薄膜光伏发电与农业生态大棚结合起来,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还将农民脱贫与低碳奥运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经济双赢局面。”他同时希望,将崇礼县城既有建筑被动低能耗改造工程与打造冰雪小镇环境结合起来,营造东方达沃斯,“目前这一目标既呼应了‘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奥’的冬奥理念,更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具体行动”。
一线对话:规划实施还需迈过几道坎
记者:张家口成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优势在哪儿?
仲继寿:作为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涵养区、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和电力输送通道节点,张家口具备电力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良好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础。此外,京津冀地区有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因此国家将张家口可再生能源作为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我认为这是国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同的试验田,是一个国家战略的体现。
记者:我们注意到,规划提出,建设10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级的太阳能供暖示范项目,太阳能保证率在50%以上,而国际上已有的跨季节集中储热供暖项目一般在小镇级、几万至十几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级,太阳能保障率一般在30%左右。要实现大规模太阳能建筑供暖难在哪儿?
仲继寿:由于崇礼夏季制冷需求较小,因此实现大规模太阳能建筑供暖的前提是,要突破跨季节大容量集中储热技术与被动低能耗建筑技术,在热源侧充分利用全年的太阳辐照能量,在应用侧尽量降低建筑供暖运行负荷。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有可能实现50%以上的太阳能供暖保障率。但由于我国大规模跨季储热建筑供暖项目的工程实践还较少,还需要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与示范上加大投入。
记者:我们了解到,目前张家口并网风力发电、并网光伏发电装机和生物质发电量151亿千瓦时/年,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27%;可开发的风能资源超过4000万千瓦,可安装的光伏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如此高比例可再生能源融入传统电力系统的目标是否现实?
仲继寿: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尽快形成适应可再生能源大规模融入电力系统的电力体制机制,这也是规划能否实现的核心命题。
首先要加快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形成机制,这是社会资本和生产企业积极投入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前提。其次,实现多类型能源自由接入和可再生能源无歧视接纳,实现发电侧电量预测与用电侧负载调节,既是建设智能电网的核心价值,也是可再生能源电力与热力顺利并网、实现规模化低成本应用的基础条件。
同时,加快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创新、完善全民与全社会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机制也很重要。要实现可再生能源应用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全覆盖,需要逐步建立与百姓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机制,这也将从用户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企业和输配电企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建立光伏与光热统一利用市场,统一可再生能源发电与太阳能热利用的计量方法。
记者:规划是否具有可复制性?
仲继寿: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是对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和能源革命的重大问题开展先行先试,示范区所形成的管理模式、市场机制、政策环境和区域一体化规划经验,不仅适用于京津冀地区,而且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发展具有可复制性。
住宅联盟